【讀畫──閱讀的召喚5】印象・在左岸
***
少女坐在鋼琴前,右手優雅地擱在琴鍵上,左手翻動樂譜,與一旁站立的年輕家教一起專注地凝視著音符。明亮的晨光由落地長窗射入,讓粉嫩色彩、柔和筆觸所構成的華麗畫面,蒙上一層迷夢般的幸福微光。
多年來一直不喜歡雷諾瓦,直到此刻想起了大學同學K。
K是自苦之人,他說只有悲苦能療癒悲苦,只有站在死亡的邊緣,才能制止死亡的念頭── 一位彷彿從七等生小說走出來的蒼白青年。
於是,失戀時,他夜裡躲在校園無人的角落,聽著「博多夜船」的卡帶,及至痛哭流涕。當頓感人生虛無之際,他半夜收拾了簡單的背包,一個人往東部的山林裡遁去。
同樣經歷過農村經濟殘敗、城市勞工底層的成長生活,我約略能理解K對生命抱持的基調,卻也只能旁觀。一路走來,當愛情來臨時,他選擇了逃避;當作品可以得獎時,他選擇了放棄;當被拔擢加薪時,他選擇了離開。終而,離婚、失業、酗酒、病亡。
人們總在「自我厭棄」與「自我迷戀」間擺盪,我們時而自我感覺良好,高人一等,時而沮喪低潮,自慚形穢。然而,K極端的自我厭棄,卻讓他陷落一端,甚至無力面對幸福──粉嫩的色彩、天真的人物、甜美的生活,這些畢竟都只是人工電鍍上去的虛假光澤而已。
也許,當年熱衷社會運動的K還會說:你難道沒有看到琴房另一端,少女的資產階級或貴族父母,在僕人環侍下,一面享用餐酒,一面得意地聆聽女兒琴藝的畫面嗎?
不滿、憤怒、批判,對K這樣成長經驗的人,不僅其來有自、理所當然,甚至更是人生自我背負的使命。是的,「我們是怎樣的人,我們就怎樣看世界」,這是一種命運的必然。
生命迂迴激盪如長河,年過中年,出海口已然在望,想起了K,我才漸能了悟禪師所言:「我們怎樣看世界,我們就能成為怎樣的人。」生命悲苦如暗夜,我們需要為自己點燃一盞可以想望幸福的燈。
幸福並不膚淺,快樂不是罪。我們之中的一些人,也許更應該把雷諾瓦《彈鋼琴的少女》掛在家中,以便時時聆聽它的教誨:「我們只有與世界和解,才能與自己的生命和解。」
你值得幸福!人人都值得幸福!